听百讲|张剑葳:《数字赋能文化遗产保护》讲座纪要

发布者:王文发布时间:2024-04-24浏览次数:11

2024年4月23日,应闽江学院人文学院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院长在教学楼2A308为同学们开展了题为《数字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讲座,人文学院院长薛菁、文博教研室教师以及人文学院的学生等近100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活动,讲座由薛菁院长主持。

张剑葳老师为福建福州人,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副院长,文化遗产学系主任,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委会副主任,曾任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挂职),2022年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青年计划。

本次讲座,张剑葳老师分别从数字化原理、语义识别、博物与叙事、数字化作为途径、数字化工具等五个方面展开讲述,让同学们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近年来,数字化始终是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对此,张老师从传统的古建筑测绘来讲起,并通过营造学社中踏查+测绘这种对古建筑测绘研究的方法,为同学们揭示了数字化的原理,即对物象信息的纪录与表达。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测量,要求用到更多的考古学、建筑学以及建筑历史的知识。因此几何记录的测绘并不能满足文化遗产在人文方面的需求。张老师以林徽因发现和研究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的例子,生动解释了用人文的方法研究古建筑,能够更好地记录这些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等人文价值的观点。张老师还通过举例仿真实验室在授课中的应用,强调了数字化建模中标签在传递信息方面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测绘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先进技术以三维激光扫描仪为代表,通过反弹发射的激光束来确定方位,形成三维点云,用外业扫描+内业数据处理的方式,最后将其连接完成测绘。当今新方法则是以无人机和摄影建模软件为代表,同时用到摄影建模技术、虚拟教学技术以及虚拟教育资源库。张老师介绍,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相关VR展运用先进的技术使现实与虚拟相结合,让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在实地实景的感觉,收获了很好的反响。之后张老师又分享,以甲午海战为主题的《寻找致远舰》的展览策划,创新性地用实体沙盘“凝固”还原了甲午海战的时刻,并用数字化方式演示舰船海战的动态过程,给予参观者真实感,并提升他们的观展体验。通过对这两个展览的介绍,张老师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同学们明白了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及宣传方面的重要性。

在博物与叙事这一方面,张老师以自身科研经历为例,讲述了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通过开发公众号小游戏的方式,将“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叙事”“观众交互”三个线上展览的重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将山西省的古建筑模拟放在一个地图内,清晰地向观众展示了博物馆的收藏,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古建筑的知识;模仿游戏的方式讲故事,顺着故事线不断通关打卡,了解更多关于古建筑的相关历史,实现博物馆叙事职能;创造奖励机制鼓励观众完成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游戏通关后还可以得到获奖证书,分享之后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实现“观众交互”这一环节。三者相互交织,共同呈现了一个完美的博物馆线上展,推陈出新,开辟了一种新的展览方式。

将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数字化后如果只是躺在硬盘里,那么如何让它们活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张老师以《北京大学燕园石刻文物有了数字化档案》为例,为同学们揭晓了答案。这次活动通过招募志愿者,向志愿者讲述相关文物知识,教授他们扫描建模的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志愿者就会与他所负责的文物建立起一种隐形的联系,培养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会持续对这件文物保持关注,这就是发挥了文物的社会效应,即文物与人建立联系。同时还可以生产文创产品,让数字化不再只是单纯的模型,更多的则是让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人文滋养。

数字化只是一种方式,真正对于文化遗产有保护意义的是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张老师以京杭大运河的数字化为例,展示了通过建立起“政府+专家+社区群众+社会机构”的组织,产生“传播效应”。这种方式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大运河情况、参与大运河保护,从而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带动公众监测,贴近当地社区。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越来越多的打卡次数,不仅是运河情况,还有运河周围的文物建筑、风景美食都被上传,一条公众参与绘制的文化地图——大运河文化带由此产生。公众参与监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众参与度,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讲座最后,张老师做了总结回顾。他提到,数字化只是一条路或途径,它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终点,可能仅仅是起点。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作为相关从业者,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文博专业的学子,都有义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最后,薛菁院长为张剑葳副院长的演讲作了总结性发言,并对张剑葳老师莅临我校开展讲座表示衷心感谢。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了解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如何发生并实际运用的,并对数字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同学们也了解到数字化只是一种手段,只有用人文的方法研究古建筑,才能够更好地记录并发挥它的历史价值;文化遗产保护不光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还要发动人民群众,让群众自发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滋养群众精神,让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